內容目錄
前言
「止痛新觀念,有消炎才有效」、「普X拿,不傷胃,24小時排出體外」、「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以上這些廣告台詞是不是耳熟能詳,都能倒背如流了呢?由此可見台灣的止痛藥市場商機有多麼廣大,但也能由以上的字句不難發現,大家對於止痛藥有一定的成見。像是:很傷肝?很傷胃?吃了就會存在體內出不來?要有消炎才能止痛?
「痛苦是人生裡最可怕,甚至凌駕於死亡本身。我們都必須死,但如果若能將他從折磨的日子中拯救出來,那就是我覺得這是我偉大而又新的特權。」——史懷哲
「一個人說感到痛,這就是痛。他說痛仍在,痛就仍在。」——馬戈·麥加費利
疼痛的定義
疼痛是一種主觀的感覺,根據國際疼痛研究協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對於疼痛的定義為: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經驗,它可能和潛在或是實際組織的損傷有關。且又闡述了6個對於疼痛這個字更深刻的註解。
1.痛,通常是個人的經驗,它會被生理、心理、社會等各種面向做不同程度上的影響。
2.疼痛與傷害感受(nociception)是不同現象,我們不能用感覺神經元有無活動來指出是否有疼痛。
3.人們會經由人生經驗來定義疼痛的觀念。
4.當一個人願意闡述他的疼痛經驗時,應該被獲得尊重。
5.儘管疼痛通常有適應性的作用,但疼痛還是會對於社會和心理健康上有不良的影響。
6.口頭描述只是表達疼痛的方式之一,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疼痛不代表人們或非人類的動物正遭受到疼痛的可能。
止痛藥品的種類與常見迷思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吃苦當吃補」,這樣的觀念已經不適用於現在的醫學觀念中,有許多研究指出,越是忍耐疼痛,大腦會記憶這種疼痛感,久而久之會變成慢性疼痛,而造成無時無刻都有疼痛的感覺。另外,也有研究指出,在疼痛發生時就即時介入,可以減少後續使用更強止痛的藥物。
止痛藥千千百百種,到底彼此之間有什麼不同?而身為一般民眾,又應該對於止痛藥有怎樣基本的認識呢?
1.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
這是最常見的止痛藥之一,我們常常聽到的商品名為「普拿疼」。它算是止痛的入門款。它的作用方式為阻斷中樞系統的疼痛訊號來達到止痛的作用,另外它也有退燒的作用,因此也常常用來當作退燒藥。人們對它最大的誤解是以為它可以消炎(所謂的發炎就是紅腫熱痛),但它只有解熱鎮痛的效果。
雖然普拿疼相對來說是一個安全好用的止痛藥,但在醫學院裡面,考試考到這個藥品時,最常考的問題就是:這個藥品一天的極量是多少?通常市面上的普拿疼一顆是500毫克,而普拿疼的極量就是4公克,也就是8顆/天。普拿疼超過極量後的副作用就是傷肝,因此在廣告中聽到的普拿疼不傷腎就是這麼來的,因為它有可能傷肝,但廣告不會跟你說…基本上,一天通常建議4~6小時服用一顆,若還是無法止痛,就會建議是否要加上其他的止痛藥物了。
2.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
會有這樣一個分類就可以看出,在比較早的年代中,人們需要消炎止痛時會使用到類固醇,也就是俗稱的美國仙丹。因此這類藥品在1960年代左右上市時,為了和傳統的類固醇做區分,而有了這樣的名字。
NSAID的作用機轉,是減少了前列腺素的生成。前列腺素的作用之一是引發體內的發炎疼痛反應,因此減少了前列腺素的生成,自然就能降低疼痛及發炎的反應。這也就是說,當你聽到廣告台詞說「有消炎才有效」時,大概指的都是這種類型的止痛藥。
但由於前列腺素在體內也有另一大作用為保護腸胃黏膜,因此使用NSAID這類型的藥品時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腸胃道的副作用,因此大家會有種觀念認為「止痛藥就要飯後吃」的觀念,也是從這裡而來,但不代表所有的止痛藥都需要飯後使用。
另外,有少部分的病人會對於NSAID有藥物過敏的反應,常見可能時皮膚紅疹或是眼睛癢,若吃到止痛藥有這樣的狀況,記得多喝水讓藥物代謝,若是真的出現呼吸困難這種比較嚴重的過敏反應,記得趕快就近就醫,另外也需要註記起來這個藥品,下次醫師要開立止痛藥時就需要請醫師特別避開。
3.鴉片類止痛藥(Opioid Analgesics)
常常大家「聞鴉片而色變」,對於還沒有接觸到醫學之前的我也是一樣,可能來自於國高中歷史聽到鴉片戰爭,人們因為不當的使用鴉片而上癮,造成健康衰退、勞動力下降等等的問題。讓現代當病人們當聽到需要使用鴉片類止痛藥物時,通常也都是拒絕的表情。
的確,這類型止痛藥的強度比起前面兩類型的止痛藥品來得更強,但它的某些特性,若在醫師的監控下好好使用,可解決癌症病人的中重度疼痛。大部分的藥物是有天花板效應的,也就是說無法因為劑量越高,止痛效果越好。但鴉片類藥品不一樣,它是沒有「天花板效應」的,由於癌症病人的疼痛,往往來自於內臟性的疼痛,或是骨頭轉移時造成的疼痛,使用鴉片類的止痛藥能夠獲得很好的緩解。
但成癮性以及戒斷性也的確存在,這也是為什麼這類型的止痛藥物為管制藥品,也就是說需要在監控下正確的使用這類型的藥品。常見的副作用為噁心、嘔吐、便秘、排尿困難等等,但這些副作用通常在好好遵從醫囑下使用,幾乎都可以控制或避免。
4.皰疹後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水痘和帶狀皰疹的病原其實都是水痘病毒。過去一直認為得過水痘就可以終身免疫,但現在漸漸發現,水痘病毒不會消失,而是潛伏在體內的神經節內,當人們免疫力下降時就會發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皮蛇」。相信若有得過或是周遭長輩得到帶狀皰疹的疼痛,可說是永生難忘吧!皰疹的疼痛更有「百痛之王」之稱。到底皰疹後的神經痛又應該如何治療呢?
有不少研究指出,帶狀皰疹一旦發作,應在第一時間做積極的治療,後續皰疹後神經痛的狀況不會那麼嚴重。也有不少病人面臨皰疹後神經痛時抱怨,吃一般常見的止痛藥根本無法緩解他的疼痛。
故名思義是神經痛,因此治療皰疹後神經痛的藥物就需要使用跟神經相關的藥物,常見使用的藥品像是抗癲癇藥物(Antiepileptic drugs)或是三環抗憂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TCA)。這些口服藥品對於神經痛都有不錯的效果。另外也可以使用含有Lidocaine成份的外用貼布,這是一種局部麻醉藥,可降低周邊神經的活性。
另外近年來也有帶狀皰疹疫苗可供施打,雖然水痘與帶狀皰疹為同一種病毒感染,但疫苗的強度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打了水痘疫苗不見得能夠預防帶狀皰疹。目前是建議50~79歲的成人可自費施打一劑來預防帶狀皰疹。
四、止痛藥在泌尿科的應用
在泌尿科中,以上這些止痛藥的確都會常常伴隨著我們,根據不同的狀況給予適當的止痛藥。像是腎結石的疼痛由於強度十分高,有時候會給予到鴉片類的止痛藥;割包皮術後由於需要消炎加上止痛的需求,因此常常會開立NSAID的止痛藥;泌尿道感染的病患,往往伴隨的發燒或是腹痛,因此會開立普拿疼這種成份的止痛藥,因為它也有退燒的作用。
在正確的指導下使用止痛藥品,不僅可以讓身體能有更多的能量好好恢復,更能提升生活品質。不濫用、不恐慌、不聽信流言,看病問醫師、用藥問藥師,是面對疾病與疼痛時最佳的態度。
(本文經授權轉自:鳥科學先生-泌尿科顧芳瑜醫師,刊登於ETtoday)
[elementor-template id=”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