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姐經常穿鞋時會感到大拇指內側摩擦不舒服,脫下鞋子時足時發現大腳趾根部的骨頭突出且紅腫發痛。因工作需要得長時間穿高跟鞋,使症狀加劇,令她相當苦惱。但是她卻也發現都不穿高跟鞋堂妹也有著相同的問題。
她的狀況是典型的拇趾外翻,也就是腳背第一掌骨與大拇趾之間的關節,呈現外凸彎曲的樣貌,常伴隨其餘腳趾的擠壓變形、足部疼痛。
拇趾外翻為外觀上大腳趾往第二腳趾的方向偏移超過15度,使大腳趾重疊到第二腳趾,造成第二腳趾異位。通常穿鞋時會感到摩擦不舒服,赤足時發現大腳趾根部的骨頭突出,且紅腫發痛。
輕微的拇趾外翻除了足部有明顯的凸塊之外,可能不會有任何症狀。嚴重的拇趾外翻會因為凸塊與鞋子不斷磨擦,造成重複性發炎和疼痛;當凸塊增大時,穿鞋會變得困難。通常在拇趾底部、足內側更會生出腫塊。另外,隨著拇趾外翻角度的增大,大拇趾甚至會重疊到第二腳趾的上面或下面,造成第二腳趾因為過度擠壓而變形產生槌狀指或爪狀指,腳掌亦會生繭。這些情況都會令步行產生痛楚。
內容目錄
拇趾外翻怎樣形成?
到底是家族遺傳,還是鞋子使然?以目前研究來說,遺傳為最主要的因素。不過,高跟或窄楦頭的鞋子仍是加速拇趾外翻惡化的原因。在穿著高跟鞋時,墊高的鞋跟會造成身體的重量往前足的方向擠壓,此時較窄的楦頭就會把大拇趾以及小指往足部的中線擠壓,而久而久之,當大拇趾內側的關節囊因為長時間反覆的擠壓而鬆弛之後,畸形就因此而產生了。拇趾外翻也會隨著時間惡化
以下是容易造成拇趾外翻的因素:
- 性別:女性患上拇趾外翻較男性高15倍
- 家族史:58-88% 的患者有拇趾外翻家族史
- 其他內在條件:扁平足、韌帶鬆弛、骨骼結構異常、和某些神經系統疾病及類風溼性關節炎
- 外在原因:長時間穿高跟鞋、楦頭太小的鞋子
拇指外翻的治療方案
- 保守治療:初期可使用消炎止痛藥,並建議改善穿鞋習慣,尤其女性盡量不要穿鞋跟高度超過一吋(2.54公分)的鞋子,穿楦頭較寬的鞋子而能讓腳趾舒服活動等。這可能會減輕病情惡化,但通常不會完全阻止惡化。 可使用足部輔具,如五指分開襪、大拇指分隔墊等,減少大腳趾內側摩擦,減緩足部承重不均的壓力﹔另外,扁平足患者可用定製足弓鞋墊,矯正相關的扁平足。而爪形足趾夾板則可防止其他腳趾與鞋磨擦。雖然使用以上輔具佩帶時能減輕症狀,但卻不太方便且不能「根治」拇趾外翻,亦不能永久改善變形。只要拿下輔具,拇指外翻的症狀隨之復發。
- 手術治療:當接受保守治療一段時間而症狀遲遲無法緩解、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不能以輔具來改善情況的病症或是厭倦了輔具帶來的不便,最好是以進行手術去醫治。手術是唯一能以矯正腳趾變形和重整腳趾平衡的方法來「根治」拇趾外翻。
我應該選擇哪一種手術?
拇指外翻矯正手術相當多元,在醫學文獻中,有超過一百五十種拇趾外翻手術,主要以「軟組織修補」和「切骨矯正」為主,前者是將拇指外翻緊繃的韌帶放鬆、內側鬆弛的韌帶拉緊;後者是將內翻的大腳趾矯正到理想角度令足部達至正常的生物力學。確實的手術詳情需根據個別患者的問題而定。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拇趾外翻手術也開始朝著微創的概念邁進,單純的拇趾外翻手術,目前僅需要接受小腿局部麻醉,麻醉效果能在術後維持數小時,為術後提供不錯的鎮痛控制。在拇趾根部的內側,一個約3到4公分的手術切口,即可達成上述所有的手術步驟。
手術後的恢復期
手術後的復建大約需要兩個月,剛開始的6至8週行走時會需要使用特製前足懸空的厚底鞋來保護,而在行走時必須以足跟及足外側著地施力、避免使用前足去做踩踏以及推蹬之動作,在手術後4周至6個月不等的時間內,則需要繃帶貼紮或護具保護,以避免復發以及加強矯正效果。
我的腳會變成怎樣?
八成以上患者都會對手術的結果感到滿意,因為足部能回復正常,可穿著正常鞋子,而且通常疼痛也消失。拇趾能回復其正常輔助走路的功能,且能行得更遠更快。患者亦能重返運動。大部份患者會因為滿意第一隻腳的手術結果,而為第二隻腳安排手術。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還是拇趾外翻的復發,復發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術前外翻角度太大、術中矯正的角度不夠、術後韌帶癒合強度不足或不當的穿鞋習慣等等。其他的併發症還包括傷口感染、骨癒合不全、第一蹠骨頭端缺血性壞死、拇趾內翻、皮神經損傷等等,整體而言發生併發症的機率大約在5%左右。